行业新闻

半岛BOB印度制造业未来能否取代中国?

2024-03-05 阅读次数:

  半岛BOB上个月,印度政府公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的GDP成绩单,同比增长率为7.6%。

  说实话,这么高的增长率,不仅高于美国欧洲等国,也高于一直高增长的中国,让很多喜欢嘲笑印度的人颇不适应。

  因此印度央行估计,2023年印度GDP增长将超过7%,高居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首位。

  IMF表示,印度GDP总量预计将在2026年超过日本,并将在2027年超过德国。

  这绝不是神线年,印度距离德国日本的差距已经不到一万亿美元,如果印度能够保持每年7%的增速,而日德只能保持1%的增速的话,那么印度赶日超德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都听说美国要用墨西哥、印度、越南取代中国的计划,但看看数据就会发现,2023年,墨西哥、越南的制造业PMI一直在跌,甚至越南因为电荒,5月份的时候PMI都跌到了45%。

  2010年的时候,印度还只能生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到了2021年,高端技术产品出口已经升至36%。

  虽然2023年世界市场收缩,导致印度出口不如2022年,但印度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一直在增长。

  与此同时,美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也成为印度的主要投资来源地,2022年占比达12%。

  虽然这其中仍然有不少是投资服务业,但制造业的吸引力一直在加大,2022年升至113亿美元。

  2022年,印度实际吸收外资总额高达710亿美元半岛BOB,中国是1891.3亿美元。

  看起来,中国是印度的两倍多,但问题在于,中国的经济体量是印度的5倍,那么这个数字恰恰反映了印度吸引外资的势头很猛。

  这一系列数据都表明,印度的一切处于一种欣欣向荣的状态,如同21世纪初的中国一样,前景无限。

  在国家层面选了高级化学电池、机电产品、汽车、制药、电信网络、纺织产品和技术、食品制造、太阳能技术、白色家电及特种钢等十大制造业进行重点扶持,并且安排一些有能力的富豪承接这些产业(比如印度首富阿达尼)。

  此外,莫迪还推出了国家物流政策、特别激励计划等在内的一系列补贴和政策措施,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和扶持本土制造业发展。

  原因很简单,如果出一个产业政策就一定能得到效果的话,那么搞经济也太简单了。

  要想真正崛起,除了政策之外,还需要一个风口,像美国扶持韩国压制日本那样的风口。

  但是最近几年,西方出于打压中国发展的目的,很多资金和产业、订单都在撤出中国,那么去处无非也就是几个地方:

  所以我们看看近两年莫迪的一系列措施,无论是在美国国会大拍马屁,还是邀请库克访问印度,或是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其实都是一个目的:

  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努力迎合西方对华产业链转移的大趋势,尽可能的吃到产业链转移的更多的好处。

  比如,2023年年初的时候,莫迪推出了PLI(生产挂钩激励计划),聚焦半导体、汽车、手机等14个行业,计划5年内总支出金额2.5万亿卢比,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3.3%。

  没错,这个计划说白了,就是一对一承接西方国家从中国转移的供应链,印度部分学者甚至将此称为

  2023年前三季度,印度的手机出货量就达到了1亿部,手机出口额就超过了110亿美元。

  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苹果手机,2020年的时候,印度产的iPhone只占全球产量的1.3%,但到了2023年,已经提升到了7%,而且苹果已经开始把最新的iPhone15机型交给印度了。

  到2025年,大约四分之一的iPhone要在印度生产,年产超过5000万部。

  除此之外,印度汽车业也在蓬勃发展,2022-23财年印度出口汽车91.2万辆,年增长24.5%,已经接近了中国2012年的水平。

  比如,2018年的时候,沃尔玛的玩具、电子产品、药品、包装食品和面食等商品类别中,印度商品只有2%,但到了2023年,已经增加到了25%。

  说白了,印度经济和制造业增长这么快,不是因为印度基础有多好,莫迪有多英明,主要是

  所以现在有一种声音越来越强,认为未来印度制造业将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这种声音让很多中国人忧心忡忡,感觉天都要塌了,中国要被印度超越和取代了,中国花了几十年辛辛苦苦拿到的世界市场,都要丢了。

  如果印度人满足于踩踩缝纫机,打打手机螺丝的话,那么这种制造业花不了多少钱。

  但莫迪肯定是不满足于此的,他追求的是不仅要能缝衣服、打螺丝,还要把上游的零部件和原材料都搞定,把肉都烂到印度锅里!

  缝衣服的上游是化工产业,而打手机螺丝的上游是电子产业,如果想把这些产业都搞定,那就要花海量的钱。

  所以,工业化建设就是一个吞金兽,特别是一些至关重要的重工业部门,投资周期长,效益低,这个是需要持续的资本投入的。

  大航海时代欧洲列强在美洲,在非洲,在亚洲掠夺了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就是欧洲列强工业革命的第一桶金。

  美国是通过吞并西班牙殖民地和印第安人、墨西哥的土地,用黑人的血泪赚到第一桶金。

  日本就更不用说了,孤注一掷打赢了甲午战争,一下子从中国赚走了2亿两白银。

  一方面世界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在二战之后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民族觉醒,已经再也不可能用这种方法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了。

  现在去抢别人会引发干涉。另一方面是没有工业化的情况下去打别人,可能会被反杀。

  二是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以“剪刀差”的方式,获得了工业建设资金。

  我们都知道,参与财富分配的,有居民,有政府,有企业,但是从数据来看,中国的居民在财富分配中长期占比较低(GDP占比44.81%),不仅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甚至连泰国都不如。

  从财富分配比例上来看,中国老百姓是挣得少花的少,政府和企业是挣得多花的多,这就形成了一种投资驱动式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非常有利于后发国家“集中财力干大事”,通过超额投资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几十年走完人家一两百年的路。

  其实日韩也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五六十年代,日韩的居民财富分配同样低于50%。

  但如果印度压低居民财富分配比例的话,以印度的民选模式,能否做到让国民长期忍受较低的财富分配而不发生变乱和政权更迭?

  现在全球真正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主要集中在3个区域: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强中日韩。

  剩下的,无论是黑人的非洲,混血的南美还是阿拉伯人的中东,哪怕你的资源再丰富,也没有完成工业化。

  东亚属于儒家文化圈,有一种很强烈的“崇俭黜奢”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民众,喜欢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说白了就是

  但银行可以把众多闲置资金集中起来,高达数万亿元的巨额资金就可以办大事,满足国家重点建设的需要。

  日本和韩国的储蓄率长期处于40%以上,而中国则更高,长期处于45%以上,甚至在2008年的时候达到过51.61%!

  庞大而稳定的储蓄资金,为企业融资提供了强大支撑,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民营企业,都有了充足的活水。

  印度人认为一个人拥有的金子越多,他的权力就越大,哪怕一个贱民翻身有了钱,也是要用黄金来彰显自己的财富。

  所以印度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黄金进口国,每年全球黄金产量的20%-25%被印度人买去了,光2023年前8个月,印度就进口了800吨黄金!

  据统计,印度民间黄金持有量在2.4到2.5万吨之间,总价差不多11530亿美元,

  虽然黄金可以帮个人保值,但问题在于,做成首饰藏在家里,就和当年山西地主把银子铸成银锭埋到地里一样.

  这种钱就是死钱,无法起到货币的流动的作用,与此同时,钱都用来买黄金了,自然也就没有钱用来储蓄了。

  这就导致印度印度储蓄率极低,非常抑制投资,印度的银行自然也就没法化零为整,国家也没法从银行贷款搞基建了。

  哪怕减税、白给地皮,也要邀请港澳台资金和日资、韩资来大陆投资,总额差不多有8000亿左右.

  我们都还记得90年代的时候经常能看到新闻,说某厂成绩的时候,总是要提一句“出口创汇XX万元”,足可见那时候中国对外汇的渴求。

  为了刺激出口,中国还出台了一个出口退税的政策,只要你的货是往国外卖的,国家就能把相当一部分税退给你!

  种种政策促使从90年代开始,中国的外汇储备开始不断增加,1996年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

  国内的商品消耗的是人民币,但卖出去赚的就是绿油油的美元,所以也带来了外汇的井喷。

  2011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0447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同时几乎是排名第二的日本所拥有的外汇储备的三倍。

  从中东买油,从澳大利亚买矿,从非洲买铜,甚至明明自己家里有煤,还非要煤改气,用进口的昂贵天然气来取暖?

  就是因为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可以支持这种外汇消耗,否则外汇太多,也不是好事。

  印度这几年经济发展数据看上去很不错,进出口贸易增长数据也不错,但问题在于,一直是进口多,出口少,国际收支长期亏损。

  2022年全年,印度对外商品贸易总金额达到了11729.79亿美元,同比上涨21.1%。

  进口商品金额约为7232.56亿美元,同比上涨增长26.2%,商品出口金额在4497.23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13.7%。

  你看,进口增长率几乎是出口增幅的2倍,这导致印度外贸逆差扩大至2735.32亿美元,创下新的纪录。

  印度进口增长很快可以理解,印度是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增长对资源的需求肯定会增加。

  但是印度出口增长却非常乏力,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没有特别拿的出手的印度制造,结果只能出口一些低端产品。

  农产品就是大米,为了出口创汇,印度这个3成民众处于饥饿状态的国家居然还是粮食净出口国。

  化工产品就是《我不是药神》中那种仿制药,这其实是印度用自己低种姓人群为欧美药企做新药人体实验换来的权利。

  贵金属制品其实就是首饰,但因为印度本身不怎么产黄金,所以也就是赚点加工费。

  此外还有在国外打工的印度人寄回国的侨汇(主要是中东国家的油田苦力)、外国人旅游产业,以及巧取豪夺的外企资金(比如小米),这才勉强能弥补一点亏空。

  印度这种贫弱的创汇能力,也许能勉强维持国家正常需求和运转,但拿来发展制造业,是绝对不够的。

  所以,目前印度制造业资本投入,主要靠国家负债,2023年财政赤字高达9%。

  原因很简单,你发债,要有人买才行,但问题在于,所有人都知道你还不起债的时候,谁还会买你的债?

  近年来,穆迪多次将印度评级的风险下调至最低投资等级,理由是债务增加、金融体系面临巨大压力,穆迪还预计,未来几年印度政府负债率将升至GDP的81%左右。

  都是因为外储薄弱,结构性赤字高和经济结构脆弱的经济体一夜间陷入外部资金流动性和市场困境。

  印度在低外储、高外债的现象上,与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的债务困境则非常相似。

  制造业要发展要迭代,需要基建投入与更新,需要城市化同步迭代,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土地。

  建国初期,中国选择打碎现有的社会结构,干掉地主等食利阶层,把他们的土地国有化,然后分给农民耕种!

  说盖楼房就盖楼房,说盖工厂就盖工厂,涉及居民的无非也就是拆迁问题,只要补偿给足了,那都不是事。

  所以你看看在中国,只要有人来投资建厂,别说拿地了,就连土地平整、水电气接入,乃至拆迁,政府都给你搞定了。

  印度独立的时候,甘地本来计划设定土地拥有量上限,也就是规定超出限额以外的土地会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这些活跃在各邦的立法机构和议会的地主和地主代理人,通过各种办法帮自己保留了土地,一直到今天。

  印度政府在征地搞制造业的时候,第一个碰到的就是土地被地主垄断这一致命障碍。

  对农民和佃户来说,土地就是生计所系,征地之后,地主拿了钱,自己的生活咋办?

  在印度,土地意味着对土地上农民的掌控权,而农民手中有选票,地主让投给谁,农民就要投给谁。

  一旦土地被征了,那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有钱人,没有权力保障的有钱人,和小儿持金于市有啥区别?

  所以,这一刻农民和地主就成了利益共同体,地主以农民为筹码,要挟地方政府做更多让步。

  就是因为印度农业改革方案触动了地主权利,结果地主们立即掏钱让自己和周围的农民包围了新德里,他们出钱,农民们出力,闹了一年多才结束。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土地被征下来,其征地成本也是天文数字,如果再牵扯上社会精英(比如环保分子)和反对党鼓噪,那征地就更举步维艰了。

  2005年,韩国浦项制铁和印度中央政府签了个协议,计划投资120亿美元在印度建造一个大型钢铁联合工厂,签字过程一切都很顺利。

  可是习惯了集权统治的韩国人,拿着印度中央政府的合同去跑征地、就业、交通、基建、能源等等部门的手续的时候,发现这个合同根本不管事。

  手续办好了就是征地,可是奥里萨邦的地主并不愿意把土地让出来,于是就故意阻挠项目的推进。

  整整两年时间,浦项制铁的人都在各级官员和地主家中来回奔走,一直到2008年才把地主搞定。

  韩国人急了,又开始打官司,好不容易官司打赢了,这时候环保组织又出来了,说你的钢铁厂污染严重,不能建。

  就这样扯皮了整整12年,到了2017年,韩国人彻底受不了了,前期投资也不要了,直接提桶跑路。

  类似的情况还有日本在印度建的高铁——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铁路,全长505公里,到现在位置,项目开工了整整5年了。

  这要是中国,别说500公里,就算5000公里也都修出来了,可是日本人修了多少呢?10公里。

  日本人征地难的问题,同样是因为地主天天带着农,印度当地政府和地主关系密切,也不怎么管。

  印度中央政府再着急也没办法,此外还有印度的国大党也频频挑剔高铁项目的问题,给整个项目的推进造成了巨大阻力。

  很多人在思考,为啥中国当年能在低端产业中迅速占据优势,很快就获取第一桶金,开始支撑中国向中高端迭代发展?

  我们都知道,低端产业不是谁搞都能搞好的,你要有产品竞争力才行,简单来说就是

  在70年代,石油价格一直是几美元一桶,哪怕到了石油危机的时候,也不过十几美元,低廉的价格带动了亚洲四小龙后来的腾飞。

  后来到了90年代,因为海湾战争的影响,石油价格有所上涨,但也不过25美元一桶,甚至在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油价一度跌回了20美元以内。

  2001年,美国经济不景气,OPEC外的石油产量增加,石油供过于求,油价一直保持在20美元-25美元左右,哪怕到2005年有所上涨,也不过40美元。

  在此过程中,中国打通了中哈石油管道,随后又打通了中俄石油管道,利用长期协议,锁定了比较低的石油价格。

  低廉的石化产品成本,给中国商品带来了无以轮比的价格优势,所以一旦放到国际市场上,马上就大杀特杀,没有对手。

  现在呢?2022年布伦特原油波动区间为71.84-96.55美元/桶,这一下子,就相当于成本增加了3倍!

  中国已经有了一些高利润产业,而且有规模优势和长协价优势,所以受的影响不大。

  俄罗斯曾经有几笔石油合同用卢比结算,但很快就发现,自己拿到的这些卢比,在国际贸易领域根本没人要!

  就连俄外长拉夫罗夫也吐槽,俄罗斯已在印度的银行里积累了数以十亿计的印度卢比,但是没法花出去。

  90年代和00年代的时候,虽然西方也有环保的声音,但总体不大,不到产业政策的地步。

  所以中国当时的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可以以大规模生产的低廉价格在国际上大杀四方。

  低碳可不是我们把汽车换成新能源车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全方位变革。

  比如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工业、城乡、交通、农业农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增效,控制煤炭消费增长等等。

  从中美签订气候协议、中国停止输出煤电的做法已经能看得出来,中国正在与欧美联手推动碳中和,促使全世界未来所有能源结构都必须向清洁能源转型。

  一方面是中国拥有低碳转型的底气,比如中国的沙漠绿化活动,中国世界第一的光伏产业和储能产业,中国第一的动力电池产业等等,这些产业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动能。

  另一方面,也是逼不得已,如果不搞低碳,那么欧美就会强行加碳关税,给中国的出口带来巨大打击。

  如果印度不搞碳中和,那么印度商品就要加价15%甚至更多,那么就算印度真的把制造业发展起来了,碳税一加,在国际市场上还能有啥竞争力?

  所以,面临如此多的问题,印度虽然有“取代中国”的心,但注定是没有这个命的。

  对印度的制造业崛起,我们的确不能放松警惕,但如果天天忧心忡忡,其实大可不必。